今年53岁的老李最近总觉得疲乏无力,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胃部饱胀不想吃饭,上个2楼就觉得气喘吁吁,力不从心,本以为是感冒就没怎么在意,过了段时间,老李脚也肿了,身体实在熬不起了才去医院检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是心脏出了问题。
体重、血压、盐分、水分就像这些货物会增加心脏的负担
看上面这幅图,我们来讲个故事吧。
如果把我们的心脏比喻成马,正常情况下,它驮着货物在平直的路上前进,坡度、速度、货物的重量都相对固定,马就能很轻松地胜任日常工作;
当马饥饿、货物增加,或者坡度突然增大超过了马的极限时,再或者马生病了,马就会变得疲劳,驮不动货物了,就类似于我们的心脏功能下降,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心衰。
马饥饿时该怎么办?让马吃饱了再运动。就像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怎么办?改善心肌供血是基础,除了坚持吃抗血小板药物及稳定斑块的药物,冠脉介入(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和冠脉搭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
货物多了怎么办?卸货减负。就像血容量增多心脏(前)负荷增加,应用利尿剂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使心脏负荷减轻而达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
坡度增加,马上坡时走不动怎么办?能不能换条平缓的路到达目的地?就像血压突然升高,心脏(后)负荷增加导致心衰,那就使血压尽快达标。
那有人说货物那么多我不想减负给马来一鞭怎么样?短时间应急可以,但若长期这样鞭打病马最终会把马累趴下站不起来了,就像我们治疗心衰的强心药物一样,只能救急解决暂时的问题,可以改善症状,但对长期的预后没有帮助。
心力衰竭
全球心衰患者已达3770万人,我国心衰患病率约1.3%,至少有1100万心衰患者,约50%心衰患者确诊5年内死亡,约20%心衰患者确诊1年内死亡。心衰的致死率比许多恶性肿瘤(乳腺癌、肠癌、前列腺癌等)还要高,被称为“心脏病最后的战场”。
心力衰竭到底是什么呢?
心力衰竭(心衰)并不是一种独立疾病,而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

心脏就像汽车的发动机,也像一个日夜工作的水泵,主要职责是推动血液源源不断地向全身各脏器流动,输送氧和其它营养物质。
请爱护好我们的发动机
心衰的主要表现和危害有哪些?
日常活动受限,体力变差,心悸气短,反复咳嗽、憋气、胸闷,脚肿,平躺时出现呼吸困难症状,睡高枕头才觉得舒服,食欲下降,腹胀,恶心,生活质量下降,抑郁焦虑,反复多次住院,带来严重的经济社会负担,威胁生命。
上楼累,活动耐量下降
哪些高风险人群易患心衰?
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死后,心肌受到损害,收缩功能下降会发生心衰;高血压患者如果不好好控制血压,心肌可能增厚,运动功能会不协调,会影响其输送血液的能力发生心衰。其它多种疾病例如房颤、心肌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糖尿病、肥胖、重度贫血、甲亢、大量静脉补液等都可以通过不同机制导致心衰。
冠心病支架植入
如何正确应对心衰?
诊断明确且病情稳定的慢性心衰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药治疗,并在门诊定期随访评估,期间应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
1.坚持标准化药物治疗:药物是心衰治疗的基石。其中一些药物需要达到靶剂量才会发挥其最佳的疗效,因此,患者需要定期在门诊根据症状、血压等根据医生的指导下调药,不要自行改变药物治疗方案。
坚持服药,定期门诊随访
2.运动锻炼
适宜的运动训练可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运动量因人而异,一般以不诱发心慌、气短、胸闷等不适症状为宜。
适当的运动锻炼
3.合理饮食
应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多数慢性心衰患者需要限制食盐摄入,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为其做出限制食盐摄入的指导建议。
低盐饮食
4.监测体重
体液潴留是导致慢性心衰患者病情加重的重要诱因之一。体重增加是反映体液潴留的可靠指标,因此在院外接受治疗的患者应注意观察体重变化。建议患者每日晨起排空膀胱后测量体重,若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如每周增加2千克—3千克),建议及时就诊。
每日晨起排空膀胱后测量体重并记录
5.自我监测病情
若出现如疲乏加重、运动耐力降低、静息心率增加≥15—20次/分、活动后气急加重、水肿(尤其下肢)再现或加重等情况,很可能提示病情加重,需要及时就诊。
以下因素可能会加重慢性心衰患者病情,需尽力避免。
过度劳累和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和精神紧张等;应激状态、感冒发热、呼吸道及其他各种感染;不依从医嘱,擅自停药、减量;血压控制不良,快速房颤或其它心律失常,饮食不当,如食物偏咸等。
监测控制血压
6.定期随访
慢性心衰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期间,需要定期到医院随访评估。病情平稳的患者可3个月—6个月随访一次。病情有变化时随时就诊。
心衰门诊随访
7.急救措施
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突发喘憋、面色青紫、端坐呼吸等症状,提示急性心衰的可能,应立即呼叫1尽快到医院就诊。
健康生活,从我做起
心力衰竭是一种可预防可治疗的疾病,越早规范化长期坚持治疗,效果越好!